文/ 史旭光
按照慣例,每年黃錦銘師傅都會應邀在香港舉辦為期兩天的截拳道講習會,即便是在H1N1橫行的09年也沒例外。所以,當我接到黃錦銘師傅將不會出席 2010年講習會的通知時,我並沒有太大的心情波動,內心仍相信他會如同09年一樣再次出現大家面前。為此,我還如同上次一樣,提前到了訓練館。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從香港回來後不久,我分別接到從香港與美國打來的電話,都是同一個內容:黃錦銘師傅于2010年11月24日因病辭世。相互安慰、鼓勵之餘,更多的是惋惜。我答應一位前輩要寫點兒東西來紀念黃錦銘師傅,可每次坐到桌前,我都不知如何下筆,腦中為瑣碎的畫面所充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我一直思考應該從那裏寫起、寫些什麼?
在多次翻看自己在港的訓練筆記之後,我開始了下面的嘗試:
將之前所編譯的文章遞交給黃錦銘師傅之後,
他在《詠春功夫與截拳道的對比》一書上的簽名。
接觸黃錦銘師傅始末
2009年5月30日,我如願在香港見到了黃錦銘師傅,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也是最後一次。當年正值HINI病毒肆虐橫行,出於安全考慮,這次講習會準備延後或取消,但念及各地準備參加活動的人士均已預定好機票與酒店,所以在溝通之後,黃錦銘師傅如約而至。當時我正與其他幾位早到的學員在振藩國術館內聊天熱身。大概9點半左右,黃師傅在香港振藩截拳道會會長陸地先生的陪同下出現在門口,並與我們一一握手問好。精神矍鑠、手掌寬厚有力且步履矯健是那一刻老人家留給我的第一直觀印象。
我承認那次去香港只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心願:親見其容顏並將自己之前所編譯整理的有關他的文章交到他手上。至於能夠學到多少東西,我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在這幾個月前,我已隨其弟子湯米•克魯瑟斯師傅學習過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教學內容已有所瞭解,更何況他已年過七旬,在演示動作方面想必不會那麼得心應手。可僅僅半小時之後,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起初自以為是的觀念是多麼的愚蠢。
他在學生的配合下,向大家演示了踢打組合和主要截擊技術,其踢拳的速度、力度以及身體各部位之間完美的協調讓我驚詫不已,在時機的把握與距離的控制方面在場的所有年輕人更是無一能及。那時我才真正信服湯米•克魯瑟斯師傅對我所講的那句“如果我70歲以後仍擁有像他一樣的狀態會非常高興。”記得在一篇有關步法的文章中他這樣寫到:“我體會到對於李小龍傳授給我的武術,如果越是勤習苦練,那麼我的進步也相應越快……我歷來十分敬重李小龍對練武的這種精神。就是現在,當我坐在這裏,不想去練習時,一旦我想起李小龍,他是那麼刻苦訓練,我就感到內疚,我知道自己如果肯努力鍛煉,那麼一定會做得更好。(注1)” 按我們的觀點來看,他已經足夠好了,但他還在繼續。訓練過程中,有這麼一幕始終清晰地保留在我的記憶中:在進行前手直沖捶練習時,黃錦銘師傅在一旁觀看我打靶許久,微笑點頭之後,轉過身去。我以為他是指導其他人了,於是那份急於表現的心鬆懈了下來,停下來準備休息一會兒,可誰知一回頭便發現黃錦銘師傅獨自一人在那裏體會身體重心在前後移動時與直沖捶的配合以及在攻擊節奏上的變化。那一刻的震撼,我很難用文字來形容,一位元七十多歲的老人,還在不斷精益求精地磨練自己的技術,這種如實、認真的態度既讓我感動又讓我汗顏。我們常說以李小龍為榜樣,但多是說說而已,真正堅持下去,勤以貫之的人少之又少。或許這才是李小龍留給他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應當傳承下去的內容。
此外,講習會上還有那個幾個畫面讓我記憶猶新:
第一,在我們訓練過程中,有一位學生向黃錦銘師傅請教有關靜力訓練的相關事宜。黃錦銘師傅直接躺在地上一邊講解一邊示範,毫不在意地面上的塵土會弄髒他的白色T恤,而且當學生仍存困惑時,他立即重新再來一遍。走筆至此,我回想起09年在麥克•魯特爾師傅(Mike Rutter,黃錦銘師傅認證弟子)的一次截拳道講習會上有人問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截拳道老師時,他的答復是首先要具備非常好的耐心,就想他的老師黃錦銘一樣。
第二,課間休息時,有學生羡慕黃錦銘師傅拳峰上的繭子,並在大家的善意鼓勵下以身試法,結果因被黃師傅用拳頭在他腦門上輕輕的一敲而腫起了一個小包,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林先生(香港振藩截拳道會成員)拉我過去跟黃師傅說,史教練想試一下。黃師傅馬上持拳以待,我連連擺手不敢上前。那一刻的畫面現在想來,他的神情與爺爺逗兒孫玩耍時的神情毫無差別。
第三,有學生提問關於摔法的問題,譬如對方抱住攻擊者的踢擊腿準備施以摔法時怎麼應對。黃師傅讓這位學生下場一同配合示範,就在學生剛剛抱住他踢擊腿的同時,他的前手拳已經如機關槍裏射出的子彈一般打向了對手的頭部,口中還開玩笑“打死你,打死你”。問題就這麼解決了,答案不言而明。但這一幕給我留下的印象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老人家那種不服老的勁頭。琳達•李在美國《黑帶》雜誌上撰文回憶黃錦銘師傅時,如是說:“我確信所有黃錦銘的弟子都知道無論在演講的時候黃錦銘是多麼的謙遜,有禮貌,但是在他內心深處藏著一隻老虎。”(注2) “我知道今天自己已有足夠的‘殺手本能’——我曾極度追求的功夫就在這裏。其要領是要保持頭腦的清醒認識和思維的敏捷。當你能夠忠誠的表露自我,且反應能依據實況,那就能對敵手造成一種很大威脅的精神氣。”(黃錦銘語,注3)
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上,或者充分享受一件事情時,很難發覺時間在悄然地流逝。轉眼間,為期兩天的講習會結束了,雖有些不舍,但時光不會再度來過。合影過後,我上前與黃錦銘師傅握手告別,黃師傅面帶微笑回應,就在我為其眼神中所透露出的贊許而心中暗喜時,他突然發問:“湯米•克魯瑟斯十月份是不是要去你哪里?”“是的,這是第二次。”我慌忙答道。“很好,繼續努力!”我用力地點了點頭,鞠躬告別。半小時後,我在香港李小龍會黃耀強先生那裏發現了黃錦銘師傅的一篇十多年前刊登在《格鬥》(COMBAT)雜誌上的專訪(詳見《保持簡單日臻完善---李小龍親傳弟子黃錦銘師傅訪談錄》,2010年第11期《中華武術》)。湊巧的是2010年9月底湯米•克魯瑟斯師傅來京教學時告訴我那篇採訪是在他的學校裏進行的。在那篇文章裏,他再次提及李小龍對他的影響:“我敬仰他(李小龍)的高強度訓練、他的全身心投入以及他在身體訓練上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有時我會坐下來看看電視,偷個懶,但那時我就會想起他,他從來不看電視!如果他看,他同時也會忙著做一些伸展練習或其他的東西,他總是在堅持鍛煉身體。這就是我敬仰李小龍的原因所在,而且這也是他為我設定的要去遵循的標準。他對待訓練總是那麼的勤奮、刻苦!”(注4)
回京之後,我曾與他的學生協商、籌備黃錦銘師傅來京舉辦講習會一事,但最終因老人家身體健康以及時間安排緊張而未能成行,那是我的一大遺憾。為此,當得知他將在2010年10月再於香港舉辦講習會的消息時,我立即報名參加,但最終他未能到場。在那次他缺席的講習會上,高拔華師傅(黃錦銘師傅香港的認證弟子)給我們講述了一件他與黃錦銘師傅之間的事:黃錦銘師傅回港教學時,他曾向黃錦銘師傅報告他的習拳心得與感受,正當他滔滔不絕地詮釋自己的拳學觀點時,黃師傅打斷他的話,對他講:“不要光說,做給我看。”
兩個多月之後,傳來黃錦銘師傅去世的消息。
2011年1月15/16日,黃錦銘師傅的追悼會在美國召開(注:《中華武術》第11期已在追悼會後的宴會上已由李愷師傅代為轉交給黃錦銘師傅的夫人,這期李小龍專輯中收錄了有關黃錦銘師傅的兩篇文章)。湯米•克魯瑟斯師傅因要來中國舉辦早已安排好的講習會而未能參加。那是一次特別的講習會,帶有強烈的緬懷與致敬,講習會上所有的訓練內容全部來自于黃錦銘師傅,而懸掛於牆上的李小龍與黃錦銘師傅的畫像也似乎在見證並監督著我們那兩日的行動。
這種見證與監督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以上的二千七百多字是我第一個失敗的嘗試,它雖然再現了當時面見黃錦銘師傅時的一些情景,以及我前後的心理變化,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不會太大的直接價值,雖然它勾勒了一個我印象中黃錦銘師傅的形象,可僅是我個人感官的變化,與真實相比,未免有所偏頗。於是我停頓下來,開始重新思考。
或許我應該這樣寫起:
黃錦銘師傅的教誨
雖然與黃錦銘師傅只有短短兩天的相處,但其對我的影響卻不亞於自己多年在截拳道方面踐行的經歷,而且其言談話語也為我今後要走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講習會一開始,黃錦銘師傅引用了李小龍的話語來對截拳道進行了詮釋:‘截’就是攔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規律方法或最終的實現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攔截拳法之道。他認為截拳道是由技術動作與哲學理念兩部分構成。就技術而言,它主要技戰術特色是截擊(主要源自擊劍的影響),所有技戰術的練習都是為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實施截擊而展開。它的哲學理念除了在截拳道標誌中得以體現之外,還包含三個主要特徵:簡單、直接、非傳統。若想有效實施截擊,則必須符合簡單,可往往越簡單的東西,也越難以做到。他舉了鐘錶的例子來做說明:一眼望去,鐘錶只有三個指標在運動,但當我們把表反過來,把蓋子打開就會看到裏面有很多的零件在協同運轉。真正意義上的截拳道,便是通過不斷完善這些內在元素去使得每次的表達更加簡單、直接、有效。以截拳道中的直沖捶為例,外觀上看上去簡簡單單,但實際上每次有效地擊打都是多個關節的配合運作,如同擊劍中的直刺一樣,最簡單也是最難、最重要。在訓練方面,他覺得每一個訓練者的身份應該是一個汽車維修工,不斷地檢查與提升身體這部汽車的性能。
因為李小龍起初曾習練詠春拳的關係,加之封手技術(一種在近距離內控制對方手臂後再進行擊打的技術)的教與練在目前截拳道界頗為普遍,致使很多人本能的在二者之間劃上了等號。對此黃錦銘師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詠春拳曾經是截拳道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認真研究李小龍武學的話,更要懂得這部分,但要學習認識二者的關係,並要分解開來看。截拳道中的封手攻擊(Hand-Immobilizing Attack)源自詠春,目前很多截拳道老師所教授的內容多是以此為主,可他們不學詠春,如果一個詠春老師去看的話,會發現那裏面存在很多問題。他們之所以教授這些,是因為這種技術練起來比較容易,雙方都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模式化練習(套招),一旦對方跳出這種模式,自己便無法應對。”李小龍武術發展後期的教導是強調動作簡單、直接,並儘量從傳統的形式化(指固定的套路模式)中解脫出來,不再為其束縛。只有獲得了自由,才能更加有效地表達。一套固定的形式可能適合某個人卻不一定適合另一個人,搏擊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的,而體系是僵死的,這就是李小龍不喜歡自己的打鬥方式被固定的原因。雖然黃錦銘師傅之前曾教授過這些技術,僅僅是因為這在李小龍武道演變的歷程中存在過,而且那些技術均是在很大程度上精簡化的。講習會上,他所講授的封手攻擊僅講了拍手與直沖捶、鉤掌等技術的組合應用。其要點在於打手先拍手而動,快打快收,不給對方格擋的機會。
李小龍創立截拳道迄今已有四十餘年,在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已成潮流的當下,很多人認為李小龍的截拳道過時了,可黃錦銘師傅卻不認同這種觀點:“若要知道截拳道是否過時,首先要去真正去瞭解它的哲學理念與技術原理才能對此做出評斷。在李小龍去世後,他的很多學生去繼續研究其他武術,有一部分人回頭再去學詠春,我用了15年的時間去查證所有李小龍的武學資料,逐漸完善自己的截拳道技術,之後又花了15年的時間去繼續研究學習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並從科學中去尋求解釋之道。截拳道是否過時,‘問題不在於要去發展已經存在的內容,而是應該重新找回那些為我們所遺忘的東西。它們一直是與我們同在,除了為我們所錯誤的操縱外,它們從未遺失或變形。’這些東西,李小龍未曾來得及詳細解釋,現在正是需要我們去做的。”“許多武術家總欲求更多,欲求一些特別的,殊不知真理、正道卻蘊含在簡單的日常行為中。正因如此,他們視而不見。如果這有什麼內情的話,便是在探尋之中錯失了原本存在的。”李小龍的筆記中這樣寫道(注5)。在講習會上,黃錦銘師傅提到了『肌肉記憶』。當所學的動作日漸增多時,肌肉也隨之需要記憶儲備更多的指令。當受到外界刺激需要即時反應時,便容易導致肌肉反應遲鈍,貽誤戰機。是以截拳道在技法訓練方面要求日益減少,通過對簡單動作的重複來加深肌肉的記憶,逐漸達至自動化程度,使每次的反應更為迅速、直接。
而關於現在種種要改良與發展李小龍截拳道的言論,黃錦銘師傅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要進入李小龍的思想,去瞭解李小龍看了哪些,又選擇了哪些,只有厘清了他所想表達的真正意思,才能談及改良。對於這點,當時我觸動很深,試問你都不瞭解李小龍是怎麼想的,又談何發展和改良呢?多麼荒謬的事,可惜的是很多人正走在荒謬的路上而不自知。黃錦銘師傅提到可以藉由李小龍的筆記入手進行研究。他認為現在世界上80%的截拳道教授者都在違背李小龍的教導,他們常常將理論與技術分裂開來。遵從李小龍的教導,去發展自己的武道,這本身沒什麼錯,這也是李小龍所期望的。但他們去教授截拳道時,又常常把自己發展演化的東西當作截拳道來傳授,這種做法對李小龍是不公平的,如果照這樣下去,截拳道將面目全非,李小龍也將面目全非。這也正是黃錦銘師傅為何公開舉辦講習會的原因所在。
當然,“截拳道的目標不止是研究和演進。研究和學習武技只是一個外部的過程。相應的有一個內部的過程:懷著一顆真誠之心去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弱點、限制、潛力、武技特點、攻擊性心理和體形等,以此來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過程是要用振藩截拳道這面鏡子來客觀地觀察自己。這就是振藩截拳道的過程,它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提高武技,來發現自我,消除限制,達到盡可能的簡單和自然狀態。它遵循本能直覺,強調自然自我。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回自己』!”黃錦銘師傅曾專門撰文如此說道(注6)。
黃錦銘師傅談拳的話語整理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其言談若能在廣大後學之中,有人去體悟一二,便是老人家餘音未絕。
以上二千三百來字是我第二個失敗的嘗試,請原諒我無法將筆記中的技術細節以及練習過程一一羅列紙上,因為那些枯燥的技術名詞難以讓讀者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真正獲益,所以我只能簡要地將講習會過程中黃錦銘師傅的獨特觀點重點整理下來,以期為提升大眾對於截拳道的認知或藉此開展後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偏見與常識:對黃錦銘師傅的認知
在經歷過兩次失敗之後,我開始對寫作這篇文章失去了信心。後來與一位多年不見的學生聊天時,提及黃錦銘師傅的去世以及我參加講習會的感受,他對此事的態度,勾起了我想再說些什麼的衝動。
仔細想想,其實大多所謂的截拳道愛好者都對於黃錦銘師傅存在著一種必然的偏見。這種偏見主要來自於因他的低調導致公開信息與資訊不多,大眾對其認識不足加之盲目揣測導致。
偏見一:所謂原本截拳道未得李小龍武道真諦
由於一些相關影視劇的推動,近幾年來李小龍與截拳道在中國又開始被關注起來,並借助互聯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說是討論,其實更多的是追捧和詆毀之間兩類人的互掐。其中一個較為熱烈的話題是截拳道概念與原始截拳道哪個更得李小龍武道真諦的問題。一部分人認為丹•伊魯山度師傅所提倡的截拳道概念更符合李小龍的理念,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黃錦銘師傅所代表的原本截拳道保留了李小龍生前所傳授的武技。雙方未論觀點對錯,先分各自立場,爾後各持觀點,大施辯才。兩者是非我不敢妄言,僅想就所接觸的事物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究竟什麼是原本截拳道(起初稱為原始,後遵循黃錦銘師傅的意思改稱原本,注7)。黃錦銘師傅在90年代後期,見截拳道的傳播逐漸偏離了李小龍的教導,遂開始通過講習會將李小龍生前所傳授給他的內容與廣大截拳道愛好者分享。為區別認知,他所教授的內容被稱之為原本截拳道(Original Jeet Kune Do)。
其次,怎樣才算是得到李小龍武道真諦,其武道真諦又究竟是什麼?竊以為李小龍生前教授學生時,自有其一套嚴謹的體系與教授的內容,儘管這個體系內容隨著李小龍武學思想的變化而不斷演變,但這個體系始終暗含一個完整的脈絡,其所提倡的武道理念也與技術相輔相成。在《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一書中,他寫著其思想主要源自禪宗、道家以及克裏希那穆提(注8)。對比李小龍多篇筆記與李小龍徒弟轉述的內容分析,會發現他所提倡的武道理念實際上是一個由藝入道的過程中所涉及的不同階段的身心狀態,這裏存在著一個相互呼應與對應的問題,即理念與技術就如同鐵軌的兩側,層層遞進。用脫離了特定語境的話語去詮釋其他語境就會出現誤解,單純落於文字理論的理解而忽視實際修行的驗證就會產生更大的誤解。《禮記•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可惜因“行之”艱難,多數都停留於“辯之”的層面,更有甚者,“明”之未“明”以自明。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李小龍武道思想的真諦呢?李小龍用禪宗指月之指的公案來隱喻截拳道的真正作用(注9)。指向月亮的手指有很多,相對於那些頻頻更換手指去看同一月亮的人來說,黃錦銘師傅只是堅定地選擇了李小龍這根手指去看他所指向的月亮而已。 “振藩截拳道始終是振藩截拳道,沒有人能改變它。我們可以像利用其他武術一樣去利用它,使它成為發掘潛力的工具,作為一面反射自我的鏡子。”(黃錦銘語,注10)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在為黃錦銘師傅所寫的悼念文章中這樣寫道:“正因為黃錦銘在小龍所教給他的截拳道中發現了更多的價值,才使得他繼續去探尋這門藝術的精妙,而不是去關注這門藝術以外的內容。只有聰敏的人才能沉浸於藝術之中並不斷發現其真諦---對於任何一種藝術來說都是如此。小龍會為黃錦銘的持續自學以及對截拳道的貢獻而感到驕傲。黃錦銘為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而遵循了小龍的建議:“永遠做回自己,忠於自我,表達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他在過去的37年裏將小龍所教給他的內容又轉教給了成千上萬的弟子,才使得截拳道這門藝術繼續活躍下去。”(注11)
偏見二:所教的東西過於簡單
相對其他武藝來講,截拳道或許真的太過簡單了,但簡單並不等同容易,它涵蓋了太多的內容,黃錦銘師傅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所驗證到的“簡單”與我們一眼所觀到的“簡單”有著本質的區別,就好像他所講鐘錶的例子一樣,沒有將內在的機械配置好,僅有外表的指標是不可能正確運轉的。要知道最終的“簡單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精化(黃錦銘,注12)”,而非表像的模仿。能否理解與掌握簡單背後所涵蓋的元素是實現簡單的基礎。
偏見三:沒有基礎,功夫不夠
支撐此觀點的論據是在隨李小龍學拳之前黃錦銘師傅沒有任何基礎,而且在李小龍去世後也沒有再投他師。其實,斯人已逝,再談論這個問題已毫無意義。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深入接觸而僅憑表像與文字去評斷一個人是有失公正的,就如同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而對該電源做出深度影評一樣缺乏可信性。更何況是以一個人早期的表現去評價後期的能力呢?
我常想,如果黃錦銘師傅生前高調一些、公佈的影響資料多一些,是否這種誤解會少一些呢?或許不會,因為偏見除了來自於對資訊掌握的多少外,還涉及到使用怎樣的思維模式。若是有了先入為主的立場,即便再多的資料也不會讓觀者能真正清空自己的杯子去品嘗到那杯不一樣的茶。
以上所寫的是最近這段時間浮現在我腦海中的點滴隨想,對於一些人來說,它可能不夠連貫,但我始終認為所謂緬懷,實際上只是回想起過往與之相關的點點滴滴,然後在書寫的過程中,再次讓這些點滴清晰起來而已。因為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是以將這些呈現在腦海中的點滴畫面記錄出來,以作紀念。
-------
注1:《步法運用的科學——截拳道是戰勝任何攻擊的鎖匙》作者黃錦銘,梁敏康譯;
注2:BLACK BELT MAGAZINE, April 2011.P62、63.
注3:《步法運用的科學——截拳道是戰勝任何攻擊的鎖匙》作者黃錦銘,梁敏康譯;
注4:《保持簡單日臻完善---李小龍親傳弟子黃錦銘師傅訪談錄》,作者格•海厄姆,史旭光、文健龍譯,2010年第11期《中華武術》。
注5:TAO OF JEET KUNE DO,by Bruce Lee, OHARA PUBLICATION.P25.
注6:《振藩截拳道:李小龍的個人表達與武術演化》,作者黃錦銘、劉祿銓,翻譯史旭光、朱鵬,2006年第11期《中華武術》
注7:《李小龍技擊術》,梁敏滔編著,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第278頁。
注8:TAO OF JEET KUNE DO,by Bruce Lee,OHARA PUBLICATION. P75.
注9:《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李小龍著,約翰•力圖編,劉軍平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第217頁。
注10:同注6。
注11:同注2。
注12:同注4.
該文刊登於2011年第6期《中華武術》,礙於篇幅,稍做了刪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b6dfc01017q7x.htm
留言列表